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_乐鱼体育app下载_乐鱼体育直播在线登录app-官网下载
首页 > 集团新闻 > 乐鱼体育app下载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发布时间:2024-12-11 来源:乐鱼体育app下载

  《搅拌摩擦焊接机器人系统通用技术条件》(T/CWAN0105-2024)团体标准,由中国焊接协会焊接设备分会专家委员会提出并组织编制,安徽万宇机械设备科技有限公司牵头起草,于2024年7月12日正式对外发布,2024年8月1日起实施。此标准聚焦于搅拌摩擦焊接这一引领绿色制造潮流、融合卓越品质与高效能于一体的先进焊接技术,该技术正迅速渗透至航空航天、电力电子、轨道交通及新能源汽车等尖端制造领域,成为铝、镁、铜、钛等有色金属材料加工不可或缺的创新工艺。搅拌摩擦焊接机器人系统(工作站),作为该技术的核心驱动力与关键设备,其标准化需求日益凸显。鉴于当前国际国内尚无统一的技术规范,各企业往往依据自身需求或供应商建议设计系统方案,导致产品设计、生产、验收、交付及使用的标准化程度参差不齐。《搅拌摩擦焊接机器人系统通用技术条件》的适时出台,填补了这一技术空白,为搅拌摩擦焊接机器人系统(工作站)的生产提供了坚实的标准支撑。该标准不仅将带领企业实现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的设计与生产流程,更将有力推动技术进步,发挥标准在行业发展中的引领与规范作用,促进整个行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提高,未来电力系统的固定成本占比会越来越高,运行成本会越来越小,所以容量电价覆盖范围会进一步扩大,反映了增长的固定成本符合经济学的基本规律。12月5日,由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和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主办的“电力低碳保供研讨会”第11期在线上举行。国网能源研究院原院长张运洲介绍,在新能源渗透率提高的情况下,煤电承担兜底保障和支撑调节的作用。因煤炭涨价幅度大,煤电企业入不敷出,2023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的通知》,决定自2024年1月1日起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对煤电实行“两部制”电价政策。张运洲分析,容量电价出台一年之后,煤价有所下降,电价上浮政策和容量电价补偿仍在发挥作用,整体经营情况向好。在执行容量电价过程中,广东、浙江、江苏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对容量电价耐受力比较强。西部地区和一些重工业的地区,特别是重工业负荷占比较高的地方,对电价上涨的耐受力就弱一些。他认为,随着新能源电量渗透率不断提高和电力电子化趋势愈加明显,电力系统的频率特性和电压特性变差,需要越来越多的频率调节和电压调节资源,电力辅助服务需求量持续增加。未来,随着新能源渗透率不断上升和市场化推进,有偿辅助服务市场规模要做大。“十五五”期间,政府可能还要考虑社会的承受力和市场主体的状态,尽量维持终端电价稳定。逐步建立适应各地电力市场运行的容量与辅助服务机制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研究团队介绍,我国电价体系改革主要围绕电力行业的效率,支持可再生能源高比例消纳,保障安全稳定供应,保证成品公平性等目标展开。现有电价体系主要是2015年以来进行的调整,特别是2023年以来第三交换周期之后,现存价格和系统运行费单列,系统运行费体现了系统运行成本疏导的概念,包括容量费用、辅助服务费用以及各类损业类相关费用。目前,尽管新能源的发电成本持续下降,但新能源消纳利用将带来输配电、系统平衡成本的增加,近中期成本将呈现上升趋势,电价组成逐步发生结构性变化。未来,我国电价体系改革将聚焦于推动电能量市场进一步放开、优化适应新能源的输配电价机制、完善辅助服务市场和容量电价机制、加快推动用户侧参与市场等领域,形成更高效透明和更具竞争性的电力市场体系。研究表明,多市场互动可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和碳减排效果,可以将更多的减排成本疏导到终端。如果2030年风光装机达到20亿千瓦左右,终端用电成本较2024年将增长5%左右,对GDP的冲击相对温和且在可控范围内。因此,电价上涨将促进对清洁能源、储能等领域的投资,有助于提升经济质量,并优化产业结构。由于高耗电行业受电价上涨影响较大,但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效率提升可以缓解这种影响,适度的电价上涨将有助于实现能源保供和绿色转型的目标。中电联发展规划部副主任张晶杰认为,目前,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提升调节能力,调节能力建设则需要源网荷储协同发力。在需求侧方面,应该建立灵活性的电价机制,包括分时电价、尖峰电价、可中断负荷控制等,不应该是简单的固定价格上涨。如果用户侧能够根据价格机制的调整适当调整自己的用电行为,其实可以有效地降低自身的用电成本,未来的需求侧价格设计中需要和用户加强供需协同和互动。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需求侧响应的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形成稳定可靠的资源库,健全多元主体参与需求侧响应条件,尤其是把需求侧的机制和现在的新型业态结合起来,积极培育新型储能、数据中心、5G基站、电动汽车、冷链冷库等主体,进一步扩大需求响应资源值的规模和范围。要在发现最优价格的同时保障市场参与主体的投资回报信心国网福建经研院副总工程师林红阳分析,一个市场的健康发展,要在发现最优价格的同时保障市场参与主体的投资回报信心。容量电价与电量电价共同构成的“两部制”电价机制,更符合电力生产的实际情况是对市场服务供应主体更科学的反映。煤电容量电价占固定成本具体比例需要考虑市场化改革的实际,结合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供需特性来设计。在“双碳”目标和能源电力规划的指导下,各省需要制定相应能源电力规划,统筹新能源发展的规模,并匹配相应的煤电、储能等规模,这样投资者可以根据规划提出的需求开展相应的项目评估来参与资源建设,确保资金投入成效,并避免市场的非良性竞争。张运洲认为,煤电企业的竞争情况,第一要看进入锅炉的煤价水平,第二要看基准电价水平,第三是各地方的新能源渗透率不一样,渗透率高的地方倒逼煤电利用小时数下降,可能对煤电厂经营造成很大影响。关于进一步扩展容量电价的补偿范围,现在抽水蓄能的容量电价已作为系统运行费在输配电价中单独计列,新型储能的爆炸式增长则可能会推动国家在电价体系调整的第四监管周期(2023-2025)里的系统运行费中考虑容量电价因素。有电力交易专家表示,首先,煤电的容量补偿比例需结合电能量市场价格来科学地确定合理的比例,既有利于煤电机组回收成本,又能激发它参与市场交易的积极性。其次,容量补偿机制需要扩大范围,初期可以采用政府成本补偿方式,后续推动各种资源在容量补偿市场里进行集中交易,通过市场竞争方式形成更加合理的容量价格,这样才更有利于调动各方面参与系统灵活调节的积极性。张晶杰强调,在确定煤电容量电价固定回收比例的时候,需要关注三个方面:第一,回收比例应考虑到同当地能源转型的适配性。按照国家的文件要求,容量电价回收的固定成本比例是综合考虑了各地电力系统需要和煤电功能转型情况等因素确定的。煤电在新型电力系统中逐步向兜底保障与调节并重的保障性电源转变,主要表现形式为利用小时数的变化,需重点关注并开展量化测算,为后续容量电价回收标准的差异化调整做参考。第二,应考虑供热容量成本回收的问题。目前我国热电联产机组占比超过了50%。在供热季,为保证民生供热,最大出力能力降低部分未能获取容量电费或者补偿,也没有将该部分费用通过供热价格进行疏导,导致供热机组在供热季的部分容量电费损失。第三,跨省跨区的容量电费费用的分摊机制。关于纳入到受端省份电力电量平衡的非配套煤电机组,原则上应执行送电省份的容量电价,容量电价由送受方合理分摊;跨省跨区送电是通过网对网的方式,受端无法分清电力中煤电容量占比,应进一步加快研究确定这部分容量费用,使容量电价执行更加科学合理。灵活的市场化电价是推动需求侧资源发挥更大价值的重要支撑NRDC能源转型高级项目主管黄辉表示,容量与辅助服务机制对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支持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对新能源的高效消纳,并能够帮助维持电价的稳定。在“双碳”目标下,需要推动煤电从电量主体电源向兜底调节型电源转型,容量与辅助服务机制是支持煤电转型的重要机制。在发展方向上,参与提供容量、辅助服务价值的主体要逐步多元化,定价方式从简单的固定成本补偿方式向以容量价值认定为导向的容量电价转变。价值评估可以尝试时段定价,重点体现用电峰时的资源可提供的容量价值。成本分摊应反映不同发用电的电能质量需求,制定针对不同资源品种、不同用户的差异化补偿、分摊与考核机制,真正体现“谁提供、谁获利,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有电力交易专家指出,辅助服务定价与品种设计方面,辅助服务(包括调峰、调频、爬坡、黑启动等)实际就是提供灵活调节能力为,因此技术选择上更加多元灵活,价格也应该通过灵活的市场机制来形成。随着电力市场逐步建设过程中,辅助服务品种会越来丰富和精细,不同的资源可以通过不同的市场品种,将自身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林红阳强调,电价上涨和拉大峰谷电价差会直接影响每一位用户的行为。一方面,有些具备建设条件的工商业用户会考虑装设一些储能和光伏,现在不少企业已在发展分布式能源和储能,如果居民峰谷电价进一步推广和拉大,一些普通家庭储能也会得到发展。另一方面,无论是大用户还是普通居民,都会考虑更好地利用峰谷价差来调整用电行为。如果设计一些用电能效和电价的变动强关联的机制并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居民会愿意考虑家电的以旧换新,进而带动高效家电的普及。张晶杰认为,可以结合历史数据综合考虑,如新能源机组出力特性、储能的调峰备用能力以及虚拟电厂的调节特性、响应时间等,对于新能源、储能和虚拟电厂等资源开展有效容量价值的量化分析。黄辉表示,通过市场化和分时电价优化,形成能涨能跌的市场电价,才能真正驱动需求侧资源发挥作用。比如,在现在分时电价峰谷价差条件下,一部分市场主体就会通过评估决定是否做出用电行为的改变;一些本来不易调节的工业负荷,经测算后认为可行,也会选择通过配储来提高负荷的灵活柔性。“如果进一步放开市场或者拉大峰谷价值,将进一步调动更多需求侧资源的积极性。”黄辉强调。(作者:孟凡君)

  国际能源署日前发布2024年度《世界能源展望》显示,每年有近2万亿美元投资流入清洁能源领域,几乎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领域投资总额的两倍。目前,全球约有140个国家制定了能源安全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促进了各行各业加快使用清洁能源。中国秉持生态文明理念,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积极深化国际绿色合作。2024年度《世界能源展望》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较10年前增长了10倍,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总装机的58.2%,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增量一半以上。2023年中国能源转型投资达6760亿美元,是全球能源转型投资最多的国家。中国2023年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助力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8.1亿吨。12月3日,第11届国际清洁能源论坛大会在横琴深合区开幕。大会上,国际清洁能源论坛(IFCE)联合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中财大绿金院)、全球碳中和研究院(澳门)及中国上市公司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共同研究的中国上市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先锋榜单及碳中和领跑者榜单首次发布。IFCE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杰表示,发布这两个榜单的目的是为了系统性地反映能源企业在实现碳中和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并为企业的绿色转型提供科学参考。这一举措旨在引导资本和技术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倾斜,助力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财大绿金院副院长施懿宸教授介绍,榜单的样本包括A股所有上市公司,并覆盖了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光伏、生物能、风能、氢能等多个能源产业领域。最终,从645家上市企业中筛选出符合标准的公司进行评价,数据来自公司年度报告、ESG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等公开信息。中国上市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先锋榜单Top50显示,国电南瑞、中国广核、迈为股份、南网储能等22家企业的ESG(环境、社会、治理)评级为AAA;英特科技、立新能源、江苏能源等14家企业的ESG评级为AA;节能风电、海泰新能、飞沃科技等14家企业的ESG评级为A。中国上市能源企业碳中和领跑者榜单Top50显示,华能水电、厦钨新能、横店东磁、迈为股份、亿纬锂能等5家企业获得五星评级;海力风电、三一重能、宁德时代、金凤科技等21家企业获得四星评级;中能电气、明星电力、胜利股份、南网储能等24家企业获得三星评级。值得注意的是,榜单的ESG评价标准是为能源行业量身定制的,能更具针对性地衡量上市公司的ESG表现。施懿宸指出,虽然国内已有多项ESG披露标准,但尚未有专门针对能源行业的标准。中财大绿金院的ESG指标体系具有中国特色,并结合负面行为与风险,能够全面评价上市公司的ESG行为。通过这两个榜单,专家们发现,清洁能源和能源装备制造类企业在可持续发展和低碳转型方面表现较为突出,许多上榜企业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展现出强劲的领导力。然而,传统能源企业在绿色低碳转型上的进展仍然有限,许多传统能源企业未能被纳入榜单,显示出它们在绿色技术创新和ESG发展方面仍面临挑战。施懿宸总结道,尽管传统能源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绿色低碳转型仍需深化。面对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能源企业任重道远,仍需加大投入、创新技术和完善制度。(中国工业报记者曹雅丽)

  “当前我国正面临能源发展增长动能的深刻转变,多能互补、智能融合加速发展,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新的增长动能不断集聚,要抢抓机遇,加大创新投入,使创新成果转变为实实在在的新质生产力。”国家能源局总经济师鲁俊岭日前在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上表示。发展清洁能源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技术升级创新是推动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也是推动能源产业进步的重要动力。12月3日,第11届国际清洁能源论坛(IFCE)大会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召开,会议主题为“科创引领绿色未来”。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联合国机构代表、驻华使节,以及行业协会、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代表共计400余人齐聚一堂,分享清洁能源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技术落地的实际路径,推动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与国际合作。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为大会致贺信。他在贺信中指出,国际清洁能源论坛(澳门)已成为推动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他相信,凭借“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论坛必将为大湾区、深合区以及澳门的清洁能源发展注入新动能,共同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副秘书长李军华通过视频致辞,强调了全球在应对当前挑战时的集体行动和决心。他指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我们指引了通向更加光明未来的方向,但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能源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巴黎气候协议》目标的关键,清洁能源在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基本服务和保护地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IFCE理事长苏树辉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大会汇聚了来自全球各地的领导者、专家和行业精英,大家将共同探讨全球清洁能源领域的最新趋势与发展机遇,推动能源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助力全球绿色转型。”他认为,科技创新、国际合作与绿色金融的有机结合,将为全球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日本驻华大使馆经济公使河邑忠昭在致辞中指出,全球能源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而清洁能源将是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他强调,日本政府积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在新能源技术创新、氢能等领域与中国等国家开展了广泛的合作。日中经济协会北京事务所所长、中国日本商会副会长宫下正己强调,日中两国在能源合作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广阔的合作前景。近年来,日本在清洁能源技术创新、节能减排、氢能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他表示,日中经济协会始终致力于促进两国在清洁能源和绿色发展领域的合作,推动技术创新、产业融合和第三方市场的共同开发。国家电投集团总经理助理侯学众代表论坛执行理事长单位在致词中强调了清洁能源转型对全球能源发展的重要性,并指出,随着世界各国对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视,能源领域的创新与合作将成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他提到,作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企业,国家电投目前电力总装机规模约为2.48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突破70%。国家电投集团始终致力于推动绿色低碳能源的研发与应用,推动实现碳中和目标。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钱智民发表了主旨演讲。他指出,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和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驱动力。随着新能源可开发能力的提升,能源的“资源属性”正逐步转变为“科技属性”,科技创新将推动可再生能源实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强调,新能源+概念涵盖了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国防等多个领域,并与电力、化工、材料、环保、电子、智能控制等学科紧密相连,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尽管中国在绿色技术创新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未来,需要进一步整合各方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力争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局长田力普在主题峰会上表示,近年来,全球绿色低碳专利授权量持续增长。中国在新能源产业领域已经崛起,成为全球的关键力量,其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创新生态吸引了众多创新者和科技企业纷纷来华投资发展。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方面的贡献率已超过75%。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新能源技术专利的授权量以年均12%的速度稳步增长,充分彰显了强大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然而,尽管中国在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已取得显著成就,作为全球创新大国和产业强国,在国际知识产权布局方面仍然存在短板。田力普指出,企业应高度重视海外知识产权布局,推动知识产权与国际标准的深度融合,不断增强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从而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大西洋银行行政总裁区伟时作了题为《创新驱动可持续绿色未来架起葡语国家与亚洲的桥梁》的演讲。他指出,创新是推动绿色转型的关键动力,尤其是绿色金融将在推动葡语国家与亚洲之间的能源合作中发挥桥梁作用,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日本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总裁赵炳弟在《松下集团环境友好型事业战略》中,详细介绍了松下集团在推动环境友好型事业方面的战略布局,特别是在氢能和燃料电池领域的创新。赵炳弟强调,企业应致力于技术创新,推动绿色低碳经济的实现,助力全球碳中和目标。中国职工技术协会副理事长毕亚雄院士在《新型电力系统的内涵特征与建设路径》的发言中指出,新型电力系统是能源转型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支撑。他阐述了新型电力系统的内涵与特征,强调该系统应具备灵活性、智慧化、绿色低碳和高效性等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路径,包括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智慧电网和储能技术的发展,完善能源市场机制,以及深化跨区域能源合作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助理驻华代表张卫东在《绿色转型是碳达峰碳中和不二选择UNDP助力中国构建氢能经济,共建可持续未来》的演讲中强调了绿色转型对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性。他表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继续支持中国推动氢能经济发展,携手各方共建绿色、可持续的未来。中华煤气大湾区市场拓展办公室主任蔡秋池发表了题为《中华煤气发展绿色能源,助力“碳中和”》的演讲。他介绍了中华煤气在推动绿色能源方面的战略布局和实际行动。作为一家致力于提供清洁能源解决方案的企业,中华煤气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已在多个领域开展了绿色能源项目,特别是在天然气、氢能和清洁燃气领域的创新应用。作为本届论坛的亮点之一,IFCE联合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全球碳中和研究院(澳门)及中国上市公司知识产权保护联盟,首次推出了“中国上市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先锋榜单”和“中国上市能源企业碳中和领跑者榜单”。这两份榜单全面反映了行业在可持续发展和碳中和实践中的整体表现与发展趋势。开幕式上还举行了IFCE理事证书颁发仪式和绿色科技创新示范企业授牌仪式。北京启明信源电力工程有限公司、润泽智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宝银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图精科技有限公司、怀来腾讯数码有限公司荣获论坛绿色科技创新示范企业。作为能源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年度盛会,本次会议在延续往届高层次、高品位和高质量的基础上,聚焦新领域、新产业和新技术,议题设置更加丰富,会议形式更加多元化,特别注重交流的实效性。大会期间,还举办了包括绿色算力产业高质量发展、能源战略新兴产业投资与项目交流、亚洲碳市场协同发展、氢能、核聚变、海上风电、钙钛矿等绿色电力及新型储能技术创新等在内的十多个专题会议和分论坛。本次论坛由IFCE主办,并得到了日中经济协会(北京事务所)、中国日本商会、中葡论坛的大力支持。IFCE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杰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韩文科分别主持了开幕式及主题峰会。据悉,IFCE成立于2012年,是一个非营利性、永久性的社会团体和国际组织。在全国政协和澳门特区政府的支持下,IFCE致力于促进和深化全球在清洁能源、节能环保领域的交流、协调与合作。论坛聚焦“清洁能源与碳中和目标”的政策研究、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届,是全球清洁能源领域的重要平台。(中国工业报记者曹雅丽)

  “供需协同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最具活力的方向。需求侧各领域新兴的、多样化的海量终端用户为电力转型提供了资源和潜力,成为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自然资源保护协会清洁电力项目副主任刘明明在近日举办的“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求侧革新”研讨会上强调,为挖掘需求侧资源的支撑潜力,一方面要大力培育虚拟电厂与综合能源服务等新业态,为用户提供转型服务和支持;另一方面要重点关注终端用户的资源特点和潜力挖掘,尤其是高耗能用户的转型路径。研讨会上,中关村现代能源环境服务产业联盟(EESIA)发布了《中国节能与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发展研究》(以下简称《产业发展研究》)与《南方区域虚拟电厂常态化运行机制研究》(以下简称《运行机制研究》)报告,中能世通(北京)投资咨询服务中心发布了《“双碳”目标下加快工业领域终端电气化研究钢铁行业》(以下简称《电气化研究钢铁行业》)报告。与会专家围绕机制创新、产业培育、行业转型等议题展开讨论。会议由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与中关村现代能源环境服务产业联盟合办,旨在推动需求侧向低碳高效、灵活智能的用能方式转变。发挥节能与综合能源服务产业支撑作用近十年里,我国以3.2%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了四分之一以上,节能和能效工作对于国家绿色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非常突出和重要的贡献。EESIA理事长赵明表示,在实现“双碳”的核心路径中,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根本,提高能效是关键。节能和提高能效仍然是中短期最经济、最可行和可规模化的应对气候变化路径。赵明介绍,近十年里,我国以3.2%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了四分之一以上,节能和能效工作对于国家绿色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非常突出和重要的贡献。节能和综合能源服务企业是推动未来新型能源体系和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主体,节能产业经历过黄金十年,综合能源服务产业正在兴起,部分节能服务公司实现了向综合能源服务的转型升级,而节能与综合能源服务产业的合流转型,必将更好的服务终端用户的需求,在未来电力系统中发挥越来越大的支撑作用。EESIA副秘书长曹宁介绍了《产业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产业发展研究》认为,节能与综合能源服务是经济高效解决我国终端用能与排放问题的关键手段,是推动我国需求侧革新的重要抓手。从过去的经验来看,自“十一五”以来,政策的大力引导与支持对节能降碳的推进和市场化节能工作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近年来,受补贴政策退坡、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行业发展出现波动,亟需注入新动力以推动可持续增长。《产业发展研究》指出,因单一的、节能潜力大的工艺以及设备的节能改造项目大部分已完成,节能服务产业正逐步与新兴的综合能源服务业态合流,从传统的提供技术改造模式转型,形成集多种能源供给与清洁利用、数智化的系统能效提升等功能于一体的模式,旨在为用户提供低碳高效、灵活智能的精细化能源管理服务。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背景下,需求侧对电网系统灵活、稳定运行的重要支撑作用得到了高度重视,这为拥有用户分布式能源资源、管理用能系统的节能与综合能源服务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产业发展研究》建议,为激活绿色产业发展潜力,政府主管部门应充分借鉴以往经验,以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行业发展。一方面,加强对企业用能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探索出台针对节能与综合能源服务企业等市场化节能降碳第三方服务主体的扶持政策。此外,应健全完善节能与综合能源服务产业融资市场体系,并加快推进电力市场化机制建设,探索建立和完善分布式能源市场化交易机制,从管理、运营及调度机制等层面明确公用电网与多元主体投资的配电网/微电网的职责分工、权利范围与义务要求。推动虚拟电厂实现常态化运行近年来,以虚拟电厂为典型代表的需求侧新业态不断涌现,在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优化系统运行等方面发挥愈发显著的作用。近年来,以虚拟电厂为典型代表的需求侧新业态不断涌现,在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优化系统运行等方面发挥愈发显著的作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赵晓东在主题发言中提到,电力系统对灵活性资源需求与日俱增,单纯依靠供给侧提供灵活性资源难以为继,亟需深入挖掘需求侧灵活调节资源,协力促进电力供需平衡、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虚拟电厂实现常态化运行,关键在于为所有的经营主体提供合理、持续、可预期的市场信号,并以经济手段对经营主体的电力消费行为形成长期和短期的有效激励,同时可以引导各类型社会资本参与虚拟电厂投资。”赵晓东认为,为实现这个目标,可以依靠电力市场以及电力市场外的政策补贴、金融工具、税收优惠等方式,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在赵晓东看来,目前,制约虚拟电厂常态化运行的因素较为多样,综合表现为市场身份、功能定位、价值疏导、资源秉赋等方面,需在进一步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的基础上,因地施策,探索具有地方特点的虚拟电厂样板。《运行机制研究》选取市场化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的南方电网区域作为研究对象,梳理了近年来南方电网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和海南五省区实施虚拟电厂取得的成效,分析了这些地区的虚拟电厂在常态化推广应用中存在的挑战。《运行机制研究》提出了推动虚拟电厂常态化运行的多项建议。一是厘清虚拟电厂的范畴和边界。从国家层面进一步明确虚拟电厂的概念定义,明晰虚拟电厂在电力市场中的权利与义务,引导社会共识的形成。二是加快推动虚拟电厂常态化参与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市场,推动虚拟电厂以灵活方式参与中长期、现货等各类市场化交易,研究出台虚拟电厂在配电网功能发挥层面的市场化价格机制,充分激发虚拟电厂自身活力,促进商业模式创新。三是建立涵盖资源聚合控制、通信接口等方面的虚拟电厂建设运行标准体系,打破各类资源主体、虚拟电厂运营商、电网企业间的数据交互壁垒。加快工业领域终端电气化发展《电气化研究钢铁行业》提出,工业领域应贯彻“节能优先”战略,加快终端电气化发展,既可以充分挖掘需求侧灵活性资源,促进新能源的消纳,也有利于实现“能-碳-电”协同优化,推动工业领域高质量发展。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效与投资评估专委会主任焦健介绍了《电气化研究钢铁行业》的主要内容。《电气化研究钢铁行业》提出,工业领域应贯彻“节能优先”战略,加快终端电气化发展,既可以充分挖掘需求侧灵活性资源,促进新能源的消纳,也有利于实现“能-碳-电”协同优化,推动工业领域高质量发展。钢铁行业是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典型代表。以长流程生产工艺为主导的生产体系使钢铁行业成为我国碳排放量最高的制造行业。《电气化研究钢铁行业》指出,钢铁行业正面临着“能-碳-电”协同优化的挑战。而加快钢铁行业电气化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解决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利用不足、电能替代和能源替代技术推广力度不够、废钢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电气化研究钢铁行业》预计,通过采用电炉钢、氢冶金和二氧化碳炼钢等先进工艺及电力清洁低碳化等措施,有望实现以下目标:2030年,钢铁行业电气化率提升至14%,碳排放量较2022年减少15%,需求响应能力达到8%;2050年,钢铁行业电气化率提升至46%,碳排放量较2022年减少85%,需求响应能力提升至18%;2060年,钢铁行业电气化率提升至57%,碳排放量较2022年减少95%,需求响应能力达到21%。开发需求侧资源助力电力行业生态改变国网能源研究院原副院长蒋莉萍认为,需求侧是待开发的宝库,而挖掘发挥需求侧资源的作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很多细致工作要做。“在未来能源系统中,能源的表现形式将以电力为主,但非连续的电力系统无法单靠高成本的储能来支撑,需求侧资源的开发无疑是重要方向。”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戴彦德在圆桌讨论环节指出。戴彦德表示,需求侧资源的主要来源,一是分布式发电资源,需要基于地方资源禀赋,通过构建微网系统实现与大电网响应。二是可调节负荷,应基于负荷特点,在分析失负荷价值的基础上确定可调节环节与可调潜力。这种调节一定是可预期的、可报告的。三是用户侧储能,它是未来新兴产业、新的经济和就业的增长点。四是电动汽车,因为它的互动是双向的,可以归类到储能。戴彦德强调,开发需求侧资源,首先要摸清用户侧资源的属性,实现可变、可调和可控。其次寄希望于AI技术,一方面助力电网快速掌握用户侧波动性进而确定生产计划和用电计划,另一方面用AI调度来替代人工调度,解决电网堵点。最后,要实现全方位变革,包括通过规划提出目标,规范业务范围,由市场挖掘经济性等。国网能源研究院原副院长蒋莉萍认为,需求侧是待开发的宝库,而挖掘发挥需求侧资源的作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很多细致工作要做。首先,需要包括数智技术等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和系统运行管理规则的到位。其次是市场机制方面,对比国外市场主要由供需平衡决定的较大电价差给予储能电站等新主体盈利机会,我国希望终端市场价格保持相对平稳的制度设计,难以激活新业态的参与积极性。蒋莉萍认为,发挥需求侧资源作用也需要新的行业文化的建立。比如汉堡等快餐店用餐者自行收拾餐具的模式,可以降低雇员成本和提高清理效率。新型电力系统中,如果用户的理念和行为模式得以改变,必将带来巨大的潜力。随着需求侧的快速发展,以及具备学习能力的AI技术的出现,期待整个电力行业的生态发生改变,推动需求侧资源的作用从量变的积累跨跃到质变的发生。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用能研究所陈宋宋提到,需求侧管理的内涵是经济高效、绿色低碳的使用电力能源,外延是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和业务模式,这些都是在国家层面引导下慢慢孕育出来的。如今要真正发挥需求侧资源的作用,首先顶层设计方面,必须要实现跨行业、跨部门的协同。其次,市场环境亟待完善,由市场交易发现资源价值,避免人为设定价格上下限。再次,潜力挖掘方面,要基于生产工序特点分析响应成本和资源价值,比如钢铁、水泥、铁合金、碳化硅、建材等行业,可以聚焦在电加热、电制冷或者是相对来说生产不连续的环节,深挖调节潜力。陈宋宋还认为,在技术标准层面,要打破各行业、设备之间信息感知与监测的壁垒,降低需求侧资源与电力系统的交互成本。例如,澳大利亚强制性要求空调、电热水器、游泳池、水泵控制器等加装跟电网互动的接口,这样可以实现在服务商层面各类资源先“独立成章”后再接入电网,实现更便捷的聚合,大大降低了资源接入感知监测成本。(中国工业报记者曹雅丽)

  根据标准制修订计划,相关标准化技术组织已完成《锂离子电池编码规则》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在以上标准批准发布之前,为进一步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现予以公示,截止日期2024年12月11日。以上标准报批稿请登录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网站(“标准报批公示”栏目阅览,并反馈意见。附件:推荐性国家标准编号、名称及主要内容等一览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2024年12月4日

  近日,云南省南华县陆家垭口光伏电站投产,云南省集中式光伏发电并网的装机容量突破3000万千瓦,占全省新能源总装机逾64%。据介绍,云南省目前集中式新能源装机4625万千瓦,是仅次于水电的第二大电源。2024年,云南省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开发继续加力提速,成为增量电源主力。截至11月28日,云南省2024年新能源装机新增1180.3万千瓦,其中光伏新增1081.1万千瓦,风电新增99.2万千瓦。为加快实现云南省2024年投产1600万千瓦新能源的目标,云南在完成云南首个新能源汇集输变电工程500千伏光辉输变电工程投产的基础上,加快500千伏长新、德茂、禾甸、耿马、乐业等输变电工程建设,提升电网新能源承载能力。据了解,随着新能源的不断投产和发电占比的逐渐提高,云南大力实施多能源互补优化调度,优化电网运行方式和西电东送策略,最大程度保障新能源电力消纳。同时创新应用AI等新技术,强化调度端和场站端的功率预测,全力保障电力供应的平稳有序。

  2024年11月19日,上海道得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创始人武飞在第七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暨光伏电站“新”与“质”专题论坛上就关于”光伏电站资本运作路径“的发表观点,引发广泛关注。据了解,道得投资作为专注光伏全产业链十年的百亿私募,在光伏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成就。武飞表示,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光伏电站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正逐渐成为投资领域的焦点。光伏电站的资产特点、资本运作路径的发展阶段以及具体形式,都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和挑战,他就光伏电站资产特点做了以下几点总结。高度资本密集型属性。光伏电站与房地产相似,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其市场规模巨大,未来的资本投入需求也很高。这意味着投资者需要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长期的投资规划。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属性。光伏电站的运营年限约为25年,具有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的特点。在不同阶段,都有多种资本投入空间,具有交易性和持续收益性机会。例如,在建设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在运营阶段则可以通过发电收入获得稳定的现金流。一次性投资与运维特点。光伏电站的一次性投资占比高,后续运维投入低且有下降空间。现金流来源主要取决于光照、电价和消纳情况,收益相对确定。这使得光伏电站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投资资产,适合长期投资者。就光伏电站资本运作的发展,武飞做了三个阶段的阐述。民营企业与央国企共同建设。在光伏电站发展的初期,民营企业与央国企共同建设。资本化路径为资本市场股权融资加债务性融资。这种合作模式充分发挥了民营企业的灵活性和央国企的资金实力,为光伏电站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央国企并购民营企业存量电站。随着规模的扩张和补贴政策的改变,央国企开始进入并购民营企业存量电站。央国企凭借低成本融资和专项资金支持,开发新电站。这一阶段,央国企的主导地位逐渐凸显,为光伏电站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电价市场化交易与资本运作路径多样化。目前,光伏电站资本运作已进入第三阶段。电价市场化交易使得收益回报和稳定性分化。资本运作路径多样化,出现源网荷储一体化业态。在这一阶段,投资者需要更加注重风险控制和收益管理,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本运作方式。就光伏电站资本运作的形式来讲,武飞表示,光伏项目与REITs高度契合,国内已有多单光伏REITs项目上市。REITs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工具,能够为投资者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回报和资产增值机会。通过投资光伏REITs,投资者可以分享光伏电站的收益,同时也为光伏电站的建设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还有户用、工商业分布式相关拟上市公司有IPO或借壳上市计划,如天合富家拟IPO上市。这些新商业模式为光伏电站的资本运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通过IPO或借壳上市,光伏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武飞强调,私募股权基金包含长期持有型和并购交易型,长周期和稳定回报契合耐心资本偏好,存在大量并购交易机会。建议可先收购整合再转让或自主开发后转让实现溢价收益。私募股权基金在光伏电站的资本运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为投资者提供专业的投资管理服务和丰富的投资经验。光伏电站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投资价值。其资产特点、资本运作路径的发展阶段以及具体形式,都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和挑战。(作者:牟思南)

  2024年10月我国锂离子蓄电池出口558961.86万美元,同比下降0.01%

  据机经网整理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10月,我国锂离子蓄电池出口金额为558961.86万美元,同比下降0.01%;出口数量为345629313台,同比增长13.94%。2024年10月我国锂离子蓄电池出口金额及同比增速1-10月,我国锂离子蓄电池累计出口金额为4927455.58万美元,同比下降9.08%;累计出口数量为3198445207台,同比增长5.57%。2024年1-10月我国锂离子蓄电池累计出口金额及同比增速2024年10月,我国锂离子蓄电池出口金额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地区分别为美国、德国、韩国、越南、荷兰、日本、印度、澳大利亚、英国、西班牙,合计占我国该产品出口总额的70.91%。其中,向美国出口最多,金额为143641.42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5.70%。2024年10月我国锂离子蓄电池出口金额TOP10国家/地区1-10月,我国锂离子蓄电池出口金额排名前十的国家/地区分别为美国、德国、越南、韩国、荷兰、日本、印度、英国、澳大利亚、西班牙,合计占我国该产品出口总额的72.11%。其中,向美国出口最多,金额为1154110.94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3.42%。2024年1-10月我国锂离子蓄电池出口金额TOP10国家/地区2024年1-10月我国锂离子蓄电池出口金额占比TOP10国家/地区

  2024年11月19日,备受瞩目的光伏电站“新”与“质”专题论坛于2024第七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期间在成都盛大开幕,论坛主题为“向阳追光向新求质”。中国能源研究会特邀副理事长、中国大唐集团原董事长陈进行,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会计师宁杰,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顾问周大地,俄中友好协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俄国际经贸关系发展协会主席奥列格・杰米好等国内外光伏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领袖及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光伏电站建设与运维管理的最新理念、技术成果与实践经验以及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与会专家达成共识:以“新”破局,凭“质”立足,光伏电站将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国作为全球光伏产业的领军者,不仅在产能、应用、技术和设备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更在光伏电站的建设与运营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31.6亿千瓦,同比增长14.1%。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7.7亿千瓦,同比增长48.3%;风电装机容量约4.8亿千瓦,同比增长19.8%,提前6年实现了目标。中国能源研究会特邀副理事长、中国大唐集团原董事长陈进行表示,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发展,离不开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而新能源的安全高效利用,则需要攻克一系列系统性难题。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光伏电站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创新,提升产业的“新”与“质”。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会计师宁杰表示,成都院愿同行业伙伴一道探讨交流光伏与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努力奉献智慧与力量,将着力研究智能建造、新型储能、多能互补等技术领域,攻克流域梯级水风光储一体化典型模式等关键技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方面,打造产学研用同频共振的科技创新综合平台,通过数智手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共同推动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通威股份金融总监、通威新能源执行董事邱艾松围绕通威在光伏产业的布局与发展,阐述了企业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成果与经验,展示了行业领军企业在推动光伏产业进步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引发了在场同行们的深入思考。TV北德中国区光伏产品运营总监刘亮聚焦“光伏产品供应链追溯及降碳要求”这一主题,深入剖析了当前光伏产品供应链管理中面临的关键问题以及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降碳挑战与应对策略,为保障光伏产品质量、推动产业绿色发展提供了专业的思路与方法。把握电力市场改革契机助力光伏电站再上新台阶目前,电力市场改革持续推进,为光伏电站带来诸多新变化。随着改革深化,光伏电站参与市场交易的规则日益完善,其上网电量、电价等方面有了更多灵活空间。不少光伏电站积极响应,通过提升发电效率、优化运营管理等,更好地融入市场竞争。同时,改革也促使电网与光伏电站进一步协同,保障电力平稳消纳。可以说,电力市场改革正助力光伏电站释放潜能,在绿色能源发展之路上加速迈进。在备受瞩目的圆桌讨论环节,围绕“光伏电站与电力市场改革”这一核心主题,各位对话嘉宾各抒己见,展开了一场热烈而深入的思想碰撞。主持人王进与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顾问周大地、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李世东、上海道得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创始人武飞、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副总经理卓俊好以及通威股份金融总监、通威新能源执行董事邱艾松等嘉宾一同参与讨论,促进业界把握电力市场改革契机,助力光伏电站再上新台阶。光伏电站在电力市场改革中谋发展。嘉宾们分别从学术研究、行业协会、投资管理、质量检测以及企业运营等多个角度出发,探讨了光伏电站在电力市场改革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如市场机制的完善、消纳问题的解决、技术标准的统一等,并分享了各自对于如何促进光伏电站与电力市场协同发展的看法和建议,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多元的思路与对策。多视角展望光伏产业未来趋势我国多项新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已全球领先,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洁电力供应体系,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还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新能源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基础,我国成为世界能源发展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推动者。光伏产业作为新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能源转型中作用凸显,与会嘉宾从多视角展望光伏产业未来趋势,引发业界关注。低碳转型要加快新能源发展。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顾问周大地在论坛上提出,现在中国在风光水核储,电动车和整个地面交通系统的低碳技术,建筑节能等方面已经全面启动了低碳转型,走在了技术创新的前列。下一阶段,将集中解决电力系统低碳整体转型的技术攻关和大规模应用,为整个能源系统由化石能源转向非化石能源寻求系统解决方案。周大地表示:“一旦解决光风储稳定供电技术瓶颈,全世界光风储市场,将有望扩大10-15亿千瓦每年的规模”。绿色电力认证体系的国际借鉴。俄中友好协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俄国际经贸关系发展协会主席奥列格・杰米好聚焦“俄罗斯联邦光伏发展和绿电认证体系建设”,详细介绍了俄罗斯在光伏领域的发展规划、政策支持以及绿电认证体系的构建情况,为我国企业拓展俄罗斯市场以及开展国际光伏合作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参考依据。俄罗斯光伏产业近年来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规模仍相对有限。据介绍,截至2024年7月,俄罗斯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累计装机容量已突破7吉瓦,其中光伏发电约占3吉瓦。“全球消费者可以购买来自清洁能源的电力,从而支持可再生和低排放发电的发展,助力可持续发展,为环境保护及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奥列格・杰米好强调。光伏电站资本运作至关重要。光伏产业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从而推动产业快速扩张和壮大,形成规模效应。目前在我国,光伏产业融资困难问题比比皆是。光伏产业的投资成本主要源自初始电站的建设投入资金,初始资金占据项目总成本的90%,而传统能源如石业,初始成本占比仅为33%左右。因此融资成本对于光伏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上海道得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创始人武飞就“光伏电站资本运作路径”这一话题分享了自己的投资经验和专业见解,分析了当前光伏电站在资本市场的运作模式、风险与机遇,为企业合理规划资本运作、拓展融资渠道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光伏电站”评价活动树立行业标杆近十年来,各领域各企业在践行“三个转变”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尤其是光伏行业,通过创新引领、提质增效、品牌发展等一系列举措,在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中起到了至关紧要,还涌现了一批又一批高质量电站。据了解,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组委会、中国工业报社能源与双碳研究中心、中国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网围绕我国光伏电站开展评优。通过客观、公正的专家评价,遴选出具有示范引领的集中式、分布式电站,树立行业标杆,作为示范引领,进一步推动光伏电站的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和产业升级,为全球光伏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样板。参评项目来源于行业协会推荐、企业报名,评委办公室共收到103个,经过组委会初审筛选,社会公开评价,以及专家终审三轮,评出了以下项目35个奖项,其中集中式、分布式电站各10个,技术创新8个,经济效益4个,环境友好3个。“光伏电站”评价结果揭晓及颁奖典礼环节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品牌分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牟思南主持,在颁奖典礼上,获奖企业代表们纷纷发表感言。正泰安能数字能源(浙江)股份有限公司供应链主管邵玲丽,威海供电公司供电服务指挥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管清伟,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袁龙、协鑫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海兵上台领奖并表示,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们过去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激励。他们将继续秉承创新、高效、环保的理念,不断提升光伏电站的建设和运营水平,为推动我国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本专题论坛是第七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组委会、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产业品牌研究与发展分会、中国工业报社能源与双碳研究中心、中国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网等单位联合主办。会议分别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秘书长王凡、国合洲际能源咨询院院长王进主持。国家电网、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电建下属众多公司;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国家光伏产品质检中心、通威、正泰、协鑫、易事特、韬能科技以及塔吉克斯坦能源和水资源部、俄中友好协会等共有200多人出席了会议。